时间:
21年前,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养殖户。21年后,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大亨。从让人们喝上奶,到让人们喝上好奶,再到让人们放心喝奶,朱小红,这位在巴南区土生土长的放牛娃,在綦江新盛镇阳台村书写着他的精彩人生。
初出茅庐学养牛
今年40岁的朱小红曾经当过建筑工、卖过鞋,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1996年,19岁的朱小红突然发现养奶牛赚的钱比打工要多得多,于是,他也试着养了一头奶牛。
“那时,村里人屋头养个一两头奶牛,就可以轻轻松松供一个大学生上学。所以,我也开始尝试养。因为一点儿都不懂养牛的技术,几个月奶牛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朱小红说,因为不服输,他又买了两头小奶牛。
这一次,他吸取上次的教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回家学习,开始研究起养殖技术来。
奶牛没有再生病,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别人家的奶牛一天至少要产奶40斤,我的只有约20斤,奶牛的产奶量不是很理想。”朱小红告诉记者,为了攻破这个难题,他天天抱着书本琢磨,也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最终,他发现问题出在食料上,由于食料搭配不当,奶牛的营养跟不上,才导致产奶量降低。
“摸清了门路就好办了,我重新对食料进行了合理地搭配,渐渐的奶牛产奶量增加了,一头奶牛每天能产至少40斤鲜牛奶,有时候甚至高达80斤。”
2000年,尝到甜头的朱小红又引进了9头奶牛。这些奶牛每个月能给朱小红带来3000多元的纯收入,比当时许多白领的工资都高出不少。
稳扎稳打当老板
2011年,朱小红回到了妻子的老家——新盛镇阳台村,注册成立红源奶牛养殖场,在这面积不到10亩的地方,养殖了110头奶牛,开始了他在綦江的创业生涯。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按部就班,顺风顺水地过下去了。
2016年,**许多奶农都遭遇“卖难”,抛售奶牛、倒奶事件等成为当年奶业市场的主题词。一时间,奶牛业的发展遭到质疑,“市场饱和”、“生产与消费脱节”、“奶业要刹车”等等论调在坊间流传。一些“复原奶”以鲜奶、纯奶等名义卖,侵占了鲜牛奶的市场,并抑制了鲜奶的收购价格,从而导致奶牛业的低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小红也没能独善其身。
原本作为重庆天友乳业的合作牧场,朱小红每天都会固定给重庆天友乳业送去近1000斤牛奶,因为市场原因,重庆天友乳业中断了合作。
“和天友合作的时候,可以卖出有1500斤至2000斤牛奶,后来只有700斤到1000斤左右了。”朱小红说。
这样的打击让朱小红的奶牛场一度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然而不服输的朱小红并没有放弃,为了缓解销售压力,他不断在网上发布奶源信息,同时跑遍了重庆主城各蛋糕店、鲜奶吧推销牛奶,同时将喂养的奶牛一下从110头锐减为80头。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朱小红的红源奶牛养殖场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滋润”。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送到綦江去的鲜牛奶,冷藏奶罐里面还有1000多斤,是要送到重庆去的。”趁着采访间隙,朱小红协助送奶工人一起抓紧时间把上午要送到綦江城区的鲜牛奶装上了小货车。
朱小红说:“鲜奶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牛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必备的食物,对于鲜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还要养更多的奶牛,找到更多的消费市场,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吃上放心的鲜牛奶,这就是我的梦想。”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